发挥金融活水作用 推动深圳外贸高质量发展
网文内容
提 要
提升金融服务外贸发展的能力,不仅仅是当下的紧迫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聚焦外贸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发挥跨部门“几家抬”合力,推进“组合拳”政策有效落实,增强金融支持外贸的精准度和效能。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联合深圳市商务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印发《深圳金融支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涵盖进出口信贷融资、跨境贸易结算、出口信用保险、汇率风险管理等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意见》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现阶段外贸领域面临的融资难、结算难、风险高等难点痛点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措施,充分发挥金融稳外贸、稳增长作用,另一方面立足长远发展,强化金融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作用,以金融创新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深圳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新形势对深圳外贸金融创新发展提出新要求
外贸是深圳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深圳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例如,深圳最早依托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学习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生产管理方式,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攀升,迅速崛起为世界知名的IT产业硬件制造中心。2022年,深圳市外贸进出口3.6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19万亿元,规模连续第30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与深圳产业升级相匹配,目前深圳出口商品也以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外贸出口结构更加优化。
在深圳推进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外贸金融创新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据深圳银保监局数据,截至5月末,深圳中资银行外贸企业融资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同比增长65%,跨境电商融资同比增长255%;辖内出口信保公司服务小微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居全国首位,出口贸易险已决赔款同比增长139%。当前,深圳外贸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也对外贸金融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纾困力度。如《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抓实抓好外贸领域信贷投放,积极满足民营、中小微企业外贸融资需求”。目前,全球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下国际贸易增长明显放缓,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进“友岸贸易”“近岸贸易”进一步降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外贸企业普遍面临订单缩减、客户流失、成本攀升、企业现金流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小外贸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因为中小外贸企业出现经营风险而抽贷、断贷,对于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外贸企业,反而应当“逆势”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确保外贸企业资金链不断,维系业务正常开展,支持外贸企业谋划更长远发展。
二是针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如《意见》提出“拓宽外贸新业态跨境结算渠道,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规范创新发展”。目前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深圳是我国外贸新业态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拥有跨境电商卖家逾15万家,占全国一半,市场份额占全国近40%。外贸新业态与传统贸易的金融需求不同,比如跨境电商有着小额、高频、快速等显著特征,传统银行跨境结算模式难以满足跨境电商需求,深圳金融系统针对这一问题在全国率先推出“出口跨境电商直通车”业务,大幅提升跨境电商资金结算效率。未来,金融机构还需要围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支付结算、信贷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工具,加大对贸易创新和贸易新业态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外贸金融创新发展。如《意见》提出“支持金融机构推广应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场景,参与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银政企对接”。金融支持外贸的一个痛点问题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在获得外贸企业真实交易背景信息的基础上提供相应金融服务,而这些真实交易信息往往分散在不同部门,难以被金融机构获取和整合利用。以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为代表,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快速、准确、低成本搜集外贸企业交易信息,以此为外贸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融资等金融服务。深圳作为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完全有实力加强外贸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创新,搭建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精准破解外贸企业信用信息匮乏、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风控成本高等问题,加快外贸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外贸企业特别是新业态外贸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市场主体降本增效注入金融科技动力。